初審編輯:魏振彬
責任編輯:鄧夢嬌
進入臘月,日子便過得飛快,眼瞅著就迎來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在臨沂市廣大城鄉(xiāng)的大街上、小區(qū)里都掛上了彩燈、紅燈籠,一場瑞雪又讓大地披上了銀裝,還聽到了零星的鞭炮聲,節(jié)日的氣氛漸漸濃了起來。
前幾天,看過一個小視頻,當一家人冒著風雪長途驅(qū)車600多公里趕回家過年時,年邁的父母都在家門口佇立等候,見到孩子們時高興地手舞足蹈,像兩個“老小孩”,場面令人淚目……其實這就是過年的意義!
中國的年文化,汩汩流淌在一代代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關(guān)于中國年文化的內(nèi)涵、習俗和些許禁忌,是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是需要一輩輩人傳承的。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我們必須帶著責任、擔當和情懷,不僅要在物質(zhì)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
年的上古傳說
中國的年文化歷史悠久。古時候,年被稱為“臘”;堯舜時期,叫做“載”,是天體星辰運載一周的意思;夏代稱為“歲”,有長一歲的意思;商代稱為“祀”, 表示四時已過,應(yīng)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周代開始稱之為“年”,是谷物收成的意思;先秦時期稱為“上日” “元日”;漢代稱為“正日”,魏晉時期稱“元正” “元辰”;1912年辛亥革命后,叫做“春節(ji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贝竽耆?,貼春聯(lián)、放鞭炮,都來自過年的傳說,有驅(qū)邪避災(zāi)的寓意。
傳說年是頭怪獸,頭上長巨角、身上有鱗片,牙齒和爪子很鋒利,每到除夕這一天,就會從沉睡的海底中蘇醒,傷害牲畜和人類。上古有一年,當大家準備外逃時,村里來了一位老人,采用貼紅紙、點蠟燭、燒竹子的做法把年獸趕跑。因為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炸響,所以就開始流行起了貼對聯(lián)、守歲、放鞭炮的習俗。
春聯(lián)的記憶
小時候,村里家家張貼的都是毛筆手寫的春聯(lián)。村里難得的幾位教師或有私塾功底的文化人就成了香餑餑。每年臘月初十之后,大人們早早買了紅紙送去排隊,文化人也是樂此不疲,有的寫的春聯(lián)都貼半個村,內(nèi)容記憶猶深,大多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改革春風吹滿地,新的一歲更爭氣”等等。
由于不識字或粗心大意的原因,每年貼春聯(lián)都會鬧出不少笑話。有的家庭就把本來貼在床頭的“身體健康”,卻貼在了豬圈里,而把“六畜興旺”卻貼在了自己的床頭,還有的家庭“出門見喜”換成了“身體健康”。如此笑話,至今談起來還是令人忍俊不禁。
時下,有的家庭過年簡約化,只注重貼福字?!案!弊肿筮吺恰耙隆狈?,右邊是“一口田”,象征著衣食充足,貼福字體現(xiàn)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相守的年夜飯
中國年的習俗是長期的文化積淀與約定俗成的結(jié)果,是一種典型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 。《清嘉錄》卷十二中記載:“除夕夜,家庭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祥語,名曰‘年夜飯’?!贝汗?jié)就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分散至五湖四海的家人,在春節(jié)前都紛紛趕回家中,為的就是吃一桌全家人一起相守的年夜飯。
中國人的家庭年夜飯相當豐盛,雞鴨魚肉都有,有美好富足、年年有余的寓意。當然,飯菜再多,也少不了餃子。餃子一般是白菜餡、豆腐餡,這是很有講究的,白菜中的“菜”和“財”諧音,有發(fā)財?shù)囊馑?。豆腐的腐和“?!笔侵C音,豆腐水餃表示“兜?!薄岸几!薄岸几弧?。記得小時候的年夜飯,母親還創(chuàng)新性地在幾個水餃里包上5分的硬幣和糖塊,寓意誰吃著了它,來年誰就能掙得更多和過得更甜蜜開心,奇怪每年都是父親的碗里水餃才有包錢的,我們姐弟的碗里只有包著糖的,以后才明白,這都是母親的精心安排而已。
夜色闌珊,萬家燈火。年夜飯之后就是守歲,和過去的一年告別,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如今,家人聚在一起看央視春晚或刷手機,有時候都感嘆小孩子們玩手機的上癮和無師自通。
央視春晚作為普天下中華兒女的精神大餐,總導(dǎo)演照顧了各類人群的需求,深入影響到世界的角角落落。伴隨著陣陣歡聲笑語,每年春晚過后,主持人的各色風格、節(jié)目的豐富多彩、明星的各類風采、晚會產(chǎn)生的新人新節(jié)目,甚至是演員的穿著打扮,都能被津津樂道一段時間,或產(chǎn)生一股被模仿的“潮流”,沖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如今的網(wǎng)絡(luò)時代,隨著傳播方式的便捷和變化,人們審美需求的多元化,大家對春晚的議論雖然沒有那么強烈了,但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總覺得“春晚”少不了和不能少。
年三十,凌晨十二點之后,就開始燃放鞭炮慶祝過年。
小時候,除夕之夜,父親帶著我們兄弟兩個到“請家堂”同祖同宗的“不出五服”的“一家子”里磕頭。每家的正面桌子上供奉著祖宗的牌位,家人講著先輩們的曾經(jīng)考過舉人秀才或是帶兵打仗的文武方面的故事,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沂蒙這片厚土上,家族的祖先們敬鄉(xiāng)重土、耕讀傳家、忠厚勤勞、敢于創(chuàng)新的文化理念,真是受益匪淺。
每當此時,人們談?wù)撦^多的還有相幫相襯的友好細節(jié),平日里族人間有點不愉快的“疙瘩”事,也在這種氛圍中化為玉帛,增強的是家族之間的友愛團結(jié)。現(xiàn)在看來,這依然是亙古流傳下來的家族文化之魅力。
蘇軾在《守歲》中說“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給人們傳遞的是熱愛生命、珍惜光陰的人生哲學(xué)。
正月初一拜年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闭鲁跻?,人們穿著五顏六色的新衣服出門拜年。說起這些新衣服,就不得不說趕年集來。小時候,我是最盼著的。印象中,年集一眼望不到頭,人聲鼎沸,好看的好吃的應(yīng)有盡有。小孩子們最愛的還是鞭炮聲,用竹竿挑著的一掛鞭就在頭頂炸響,關(guān)鍵是為了看哪家鞭能響,鞭放得是此起彼伏,個別沒有響的就成為我們的“獵物”。如今的人們,甚至年輕人,對年集年味情有獨鐘。
拜年就是長輩帶著小輩去親戚朋友家拜會,這時要說一些吉祥的話,比如“過年好”,送上自己最真摯的祝福。有些地方還保留著給長輩磕頭的習俗,有的地方則用鞠躬來代替,不管哪種形式,都是體現(xiàn)了晚輩對長輩的敬重。
這時候,長輩們都會笑呵呵地給孩子們壓歲錢,其中的歲同“祟”諧音,“祟”就是不吉利的東西。以后壓歲錢的本意也逐漸得以延伸,不僅成為一種祝福,也寓意給孩子增歲增福,表示來年進步成長的意思。在古代的官宦家庭,壓歲錢講究要包在紅紙包中,很鄭重,非常有儀式感。在沂蒙鄉(xiāng)村,長輩則直接交到孩子手里,小時候,從大人手里掙個幾毛錢,那是十分開心的事。
隨著時代的進步,一段時間以來開始流行電子紅包或微信紅包,儀式感就不那么強烈了,這幾年又重新流行給孩子使用紙質(zhì)的紅包。
從初一到元宵節(jié),一支支莊戶秧歌隊活躍在城鄉(xiāng)。今年臨沂市的“春節(jié)鄉(xiāng)村文化旅游節(jié)”更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舞龍表演成為龍年里的首演節(jié)目,歌舞、美食、民俗表演等好戲連臺,沸騰的場面讓群眾大喊過癮!
過年的些許禁忌
過年是非常神圣的日子,也是小時候最期盼的日子。記得小時候父母多次的囑咐,過年的時候不能隨便哭鬧、不能亂講話,要不然會被爺爺奶奶批評,說“這樣不吉利”,如果要想說話,舌頭要在嘴里繞三圈,想好再說,不要說錯話,帶來晦氣。
從除夕開始,一直到初一,說話都要謹小慎微。一些表示“沒有、完了”之類的詞不能說,要換一種說法。比如,打破了碗要說“歲歲平安”。印象深刻的是,過年期間,如果下水餃的時候由于火候把握不好煮得過了,母親就囑咐說是“掙了”,千萬不能說不吉利的“破了”。
如今過年時候,我有模有樣地傳給妻兒,想來這就是傳承了。
正月初一這天不掃地、不倒垃圾,人們認為垃圾會把運氣和財氣帶走。記得小時候,院子里放了鞭炮,一地碎屑,也沒人打掃。母親還特別講究初一這天不動刀切菜做飯,預(yù)示著一年不用干活就能夠吃水餃,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所以在這一天只能吃除夕剩下的,基本上初一不用做飯。
當然,如今很多地方已經(jīng)不太講究這一些了,不過習俗總是要讓孩子知道的。
過年的變化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逼鋵?,在過去,中國人過年的傳統(tǒng)時間是從臘八到元宵節(jié)。
雖然如今過年的節(jié)奏變快了,但主題沒變,永遠都是講究闔家團圓和對未來的美好展望,但曾經(jīng)一個時期以來,“過年還是過錢?過年還是過難?”的觀點,給世人帶來莫大沖擊和困惑。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著名導(dǎo)演黃健中拍攝的電影《過年》,講述程家5個子女回家拜年,但各自有著各自的小九九,惦記著老爺子辛苦一年打工賺來的8000塊錢,當老爺子用盛魚的盤子端著錢上桌時,氣氛達到冰點。老戲骨李保田和趙麗蓉,加之六小齡童等幾名知名演員的傾情演繹打動人心。帶著時代烙印的共鳴和思考,無疑讓這部電影成為了經(jīng)典。
彈指一揮間,歷史的腳步和電影的鏡頭倏忽而過。其實,過年的儀式感永遠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時代特征、傳統(tǒng)倫理和鄉(xiāng)土文明。
“好好地過個年”和“來年過上更好的日子”更一直是人們樸素而執(zhí)著的追求。
線上熱熱鬧鬧,線下年味濃濃。隨著“紅色沂蒙、時尚臨沂”的品牌越叫越響,新時代的老區(qū)過年模式和人們的理念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消費需求更是多元化。如今,再也沒有了那個時代“過年如過錢”的現(xiàn)象。隨著廣大城鄉(xiāng)物質(zhì)極大的豐富,人們追求精神層面享受和品質(zhì)生活的提高,成為廣大城鄉(xiāng)新氣象。在廣大農(nóng)村,鄉(xiāng)村全面振興成為人們的口頭禪,“建設(shè)宜居宜業(yè)和美鄉(xiāng)村”成為主題,在外闖蕩的各類人才不斷返鄉(xiāng),網(wǎng)絡(luò)直播成為平常事,銷售著各類土特產(chǎn)品,“一站式”年貨節(jié)還拉動了家電、服裝等消費,群眾不僅帶著各色走親訪友的禮品,“買盆鮮花走親戚”成為新的流行;在繁華城市,龍年龍燈上線,氣勢非凡,一家人則聚在飯店吃年夜飯、過年看電影和旅游等都成為新時尚。
城鄉(xiāng)之間的聯(lián)動更成為人們過年的儀式感。當從天涯海角趕回老家過年時,有樸實的鄉(xiāng)親,有熟悉的鄉(xiāng)音,有滿滿的回憶,心中充滿的更是濃濃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情和鄉(xiāng)戀。
國泰民安,民安才能國泰。人生真正的幸福,不過是燈火可親的溫暖,柴米油鹽的充實。聯(lián)想到熱播劇《人世間》,我更加讀懂了父輩那不改的初心,更加感受到了中國廣大老百姓勤勞善良撫育兒女的人性之美好!這種平實中的煙火,平淡中的溫暖,平凡中的真情,其實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份傳承,歷久彌新。我一直在心底認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永遠是所有人的根。這里面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也必將昭示激勵著人們不斷實踐著向上向善的核心價值觀,滿懷憧憬,礪行致遠……
“百節(jié)年為首,人神共襄;百物人為本,本固邦安?!?/p>
今日之中國,山川錦繡,美景如畫。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中國人,矯健的步伐走得是那么有力量,見神采顯底氣。農(nóng)歷新年是龍年,龍在中華文化中有著勇敢奮進、吉祥如意等多重寓意,寄托著美好的愿景。在歡樂過大年里的日子里,人們回望一年來的收獲在慶賀豐收的同時,必將凝聚前行的力量;在歡樂過大年的日子里,同時祈禱祝福國泰民安和所有小家大家,希望來年的日子過得更好,更加健健康康、順順利利、紅紅火火。
作者:中共臨沂市委網(wǎng)信辦 薛杰
攝影:杜昱寶 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