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MSN服務繼續(xù)
美國科技網站日前報道稱,微軟正打算停用MSN客戶端服務,現有MSN用戶將被整合到Skype中。
昨日,微軟證實了此消息。Skype CEO托尼·貝茨昨日在其官方博客上發(fā)表聲明稱,微軟將在2013年第一季度停止提供MSN服務,Skype和MSN將合為一體,Messenger將可在Skype上與其MSN好友聯系。貝茨稱,用戶只需升級至最新版Skype,注冊使用一個微軟賬號,即可在微軟賬號中與MSN聯系人溝通。
不過,聲明中表示,中國大陸地區(qū)的MSN產品不會發(fā)生遷移,微軟將在中國大陸地區(qū)繼續(xù)提供MSN服務。
據媒體報道,MSN中國的總經理劉振宇透露,目前在中國MSN的月活躍用戶數為5000到6000萬,與QQ在去年年終財報中披露的7.21億活躍用戶相差甚遠。近幾年來,MSN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始終在5%以下波動。
昨日,有媒體表示,經嘗試,中國MSN用戶已經可以順利轉移到Skype上,并且可以正常通訊。
中國大陸整合有障礙
Skype是一家全球性互聯網電話公司,創(chuàng)建于2003年。用戶可以通過Skype軟件進行語音對話,也可以撥打國內國際電話。2007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TOM在線與Skype宣布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TOM在線與Skype分別持股51%及49%。
到了去年5月份,事情發(fā)生了轉變。微軟宣布以85億美元收購Skype。收購后,坊間就有MSN 將被并入Skype的傳聞,原因是微軟不可能長期讓兩個即時通信軟件同時并存,而Skype明顯要優(yōu)于MSN 。
在中國,MSN的運營權屬于微軟與上海聯和投資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的上海美斯恩公司。一旦MSN和Skype合并,牽扯到的將是TOM在線、微軟和上海聯合投資公司三家公司?;ヂ摼W分析師呂伯望認為,Skype在中國授權給TOM在線經營多年,估計經營年限尚未到期。
電信業(yè)專家項立剛認為,Skype的核心是voip(網絡電話),微軟沒有運營牌照,就會出現非法運營狀態(tài)。獨立IT分析師付亮也表示,skype可以直接打電話,微軟沒有運營牌照,整合后就非法。
■ MSN大事記
●1995年 伴隨著微軟Windows 95操作系統(tǒng)的發(fā)布,MSN網絡在線服務正式開張。
●1999年 微軟推出了聊天工具MSN Messenger Service,迅速占領全球市場。
●2004年 MSN宣布推出MSN Spaces試用版。
●2005年 MSN正式進入中國,使用MSN一度成為白領的象征之一。
●2006年 微軟宣布推出Windows Live Messenger,力爭將MSN向社交網絡轉型。
●2010年 微軟宣布停止MSN Spaces服務。
■ 相關
MSN的“五宗罪”
1 遭遇瘋狂盜號
經常有網友反映MSN賬號被盜,被盜賬號不斷向好友發(fā)送詐騙信息。實際上,自去年開始,“充值詐騙”的戲碼不斷上演。業(yè)內專家表示,MSN盜號詐騙已經開始產業(yè)化,黑客可通過多種方式對網友的賬號密碼“下黑手”。
2 經常難以上線
“MSN登錄不上去”已經成為許多MSN用戶的煩惱。分析稱MSN所有服務器都在國外,因此解決MSN登錄問題存在難度。
3 垃圾廣告眾多
當年一句“網絡上不與陌生人說話”的口號,讓MSN贏得了眾多白領用戶的心。但如今的MSN卻深陷垃圾廣告之中。有網友反映其MSN經常莫名其妙彈出來一些廣告,也經常收到好友發(fā)來的廣告鏈接。
4 服務不到位
在用戶賬號被盜、垃圾廣告眾多、登錄不上去、經常掉線等現象頻發(fā)的狀況下,微軟并沒有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到目前為止,MSN在中國也沒有一個客服電話,只提供了在線服務。而縱觀國內即時通信軟件,找到客服電話并不難。
5 功能弱化進步緩慢
MSN傳送文件功能弱,不能傳送大容量文件,不能離線傳送文件,不具備截圖功能,而相比國內騰訊QQ等即時通訊軟件,這些功能都已經開發(fā)的比較完備,不少用戶逐步舍棄了MSN。
■ 分析
外資持續(xù)“水土不服”
在中國市場,以MSN和Skype為代表的“西洋派”即時通信軟件始終抵不過“本土派”即時通信軟件。
實際上,MSN中國并非微軟的全資子公司,只是一個合資的企業(yè),微軟無法給它提供足夠支持,反過來MSN中國也難以讓微軟為中國市場做出迅速而有效的改變。獨立IT分析師付亮認為,這與中國市場本身不規(guī)范有關。在版權意識、內容成本上,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存在很大區(qū)別。這些國外互聯網企業(yè)進入中國后依然復制國外模式,自然行不通。
即時通信軟件只是冰山一角,已經有不少國外互聯網企業(yè)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例如全球搜索巨頭谷歌退出了中國內地,而立志要做中國團購行業(yè)老大的高朋網在華遭遇滑鐵盧,eBay則早已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敗退的典型。(劉蘭蘭)新京報
(責任編輯: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