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百年前外國人拍攝的3D照片首次曝光 令人驚嘆。100年前,由外國人拍攝的沈陽鼓樓一條街的三維立體照片昨日首次曝光。
看這種照片,要通過一套100年前的“觀視儀”才能看到,相當于今天的“3D電影”,在清末非常流行。
昨日,沈陽老照片陳列館正式開館,今后都將在上午時間免費對外開放。在500多張沈陽老建筑、歷史、人物的照片中,有100多張首次對外亮相。
100年前外國人拍出中國“3D”照片
這張3D老照片相當于6寸片大小,是由兩幅圖片拼接而成,中間還能看到一道拼接的縫隙。照片可以從“觀視儀”上取下,“觀視儀”有點像望遠鏡,只是比較簡陋。一版兩張的照片,對應著觀者的左右眼睛,它采用特殊的雙鏡頭相機,同時拍攝兩個并列的影像,借用相機鏡頭和人雙眼的視差,采用特制的“觀視儀” 產生立體影像的觀看效果。
在鏡頭下,可以看到圖片中的人物立體起來,那是一條細長的小街,兩旁都是低矮的商鋪,有兩名頭戴斗笠挑著米的挑夫,還有穿著白色長袍,梳著大辮子的行人。后面一座高高的樓正是沈陽著名的鼓樓。
館長詹洪閣介紹,這些照片在清末非常流行,當年立體照片發(fā)行的數量和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其中有大量的都是關于中國的,有城市風光、民俗、義和團運動等。
這些立體照片都是由外國人拍攝的,照片留白處都有英文標識。西方立體照片攝影師第一次對中國的集中拍攝是在1850年末和1860年初。由于當時沒有電影電視,一些時尚人士便通過購買立體照片和“觀視儀”回家觀看,了解外面的世界。
立體照片拍攝和傳統(tǒng)平面照相是一樣的,不過要拍成一張立體照片,必須拍攝兩張具有視角差距效果的照片。立體照相的拍攝可分為靜態(tài)景物和動態(tài)景物。對于不動的靜態(tài)景物拍攝,只要用一部照相機先在某一個位置先拍一張照片,然后平行移動照相機幾厘米,再拍攝一張,就得到了一組具有視差的照片。對于動態(tài)景物的拍攝,必須用雙鏡頭相機,或者是兩部并排的相機同時按快門,一次同時拍攝兩張照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沈陽現第一座電梯房
拍攝于1900年的老照片是最早介紹中街的,拍攝人是站在中街向故宮的方向拍攝。當時可見到最高的建筑是故宮里的三層建筑鳳凰樓。
另一張1905年拍攝于小西門至中街一帶。全城絕大多數是平房,可見到遠處最高的建筑物,分別是白塔、鳳凰樓、鼓樓。另一張拍攝的是小東門一帶的集市。商鋪林立,卻非常簡陋,搭的多是草棚。街路細如雞腸,曲曲彎彎。穿著棉袍、坎肩,梳著辮子的市民正在趕集,場面很熱鬧。
100年前,沈陽城里僅有20萬人。 全城多是低矮的平房,方城外幾乎都是農田和雜草叢生的荒地。現在的方型廣場在當年曾是十里碼頭,大西邊門是刑場。
1908年至1924年間反映中街的圖片上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由3匹白馬拉著一列火車車廂,沿著鐵軌緩慢地行進。這就是沈陽最早的公共交通工具——“馬拉鐵道車”,也是日后有軌電車的雛形。它是1908年通車,由火車站至小西邊門,線路4公里。像這樣的車在當時沈陽有29輛。據說,一次能坐20 多人。
1925年后的圖片上出現了有軌電車還有電線桿。1923年8月奉天市政公所成立,向德國購買8輛有軌電車,由沈陽人自行籌劃、施工,1925年建成沈城第一條有軌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