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無水馬桶”的外觀和普通座便器區(qū)別不大,內部構造比較復雜。
|
|
便器是家庭里的“用水大戶”,即使新型節(jié)水馬桶,沖洗一次也需用水6升,便器如何最大限度節(jié)水,成為于樹全思考的一個問題。10多年來,歷經上百次試驗,他終于研制出“活塞式無水座便器”,并已經應用于自家的日常生活中。
成果:無水座便器是個金屬“盒子”
29日上午,記者來到蘭山區(qū)七里家園于樹全的家,在他家洗手間的地上,擺著一個金屬“盒子”,這就是他發(fā)明的“活塞式無水座便器”。
于樹全輕輕一摁墻壁上的電源開關,這個座便器便開始自動清污,整個過程中沒使用任何水源,只在后期的消毒、去味時,儲存消毒除味劑的海綿空間會噴灑出消毒液,用掉很少的水。
“這個活塞式座便器利用的是‘醫(yī)用注射器’原理,使用機械裝置,帶動活塞,在半圓便盆桶體內來回運動,達到把固廢物更清潔衛(wèi)生排掉的目的。”于樹全說,整個使用過程中,只用微量水清潔活塞的一面和活動密封門,所以非常節(jié)水。
于樹全告訴記者,經過長期試驗應用,他研制的這個新型設備,沖刷一次整個過程只需要0.1升水,而市面上新型的節(jié)水馬桶沖洗一次也需用水6升左右。因為幾乎不用水,他給自己的研究成果取名“無水座便器”。
在于樹全看來,他的這個新型發(fā)明成果,對于節(jié)水有著重要意義。“據統(tǒng)計,每人每年上廁所大約用掉11噸水,消耗了大量水資源。”于樹全說,現在水資源日益匱乏,如果能把這部分水省下來,會有不小的意義。
艱辛:十余年上百次試驗終獲成功
談起這個研究成果的誕生,于樹全直言整個過程充滿了艱辛。為了這個發(fā)明,于樹全放棄了工作,10多年來,經過上百次試驗,花費了10余萬元,最終成功研制出這個“活塞式無水座便器”,并獲得國家專利。
于樹全說,他從小就喜歡科技,自己經常鼓搗一些小發(fā)明。2001年,他在上廁所沖刷馬桶時,發(fā)現浪費水嚴重,便開始思考如何發(fā)明一種新設備,在沖廁時能夠節(jié)水,甚至不用水。自那時起,他開始了自己的發(fā)明之路。
于樹全先是查閱了大量資料,學習市面上已經存在的一些節(jié)水馬桶原理,并根據自己的想象開始繪圖。為了能夠查閱到最新的資料,他還學習上網。“最初我不會上網,為了能夠學到一些東西,我經常到濟南去請教專家,開始嘗試用離心式、傳送帶式等多種方式來設計馬桶,但是經過多次試驗均失敗了。”
轉機源于一次偶然。于樹全說,有一次孩子生病了,他帶孩子到醫(yī)院打針時,看到了醫(yī)生所用的注射器,不禁心中一亮。
“能不能將馬桶設計成這種活塞式?”回到家后,他就馬上把這個想法投入實踐。在進行了上百次試驗后,2008年5月,他終于成功研制出了這種新型馬桶。2009年,當他拿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參加節(jié)水周活動時,得到了臨沂市節(jié)水辦相關領導的認可,很受鼓舞。之后于樹全組織材料,申請了國家專利。
現狀:設備運行良好,期待普及推廣
成功申請專利后,于樹全沒有就此停止腳步,如何讓自己的發(fā)明成功轉化為現實中的設備,成了他面前的又一道坎。
“2009年,專利成功申請后,我因為個人原因去了揚州,暫時將這個發(fā)明放置了。2010年10月,揚州剛好有個百姓創(chuàng)業(yè)交流大會,我報名參加了,并將自己的發(fā)明設備帶到了會場。一位做衛(wèi)浴產品的老板看中了我的設計,稱只要我能轉化為現實設備,可以一次性支付我不低于10萬元的專利費。”于樹全說,因為當時轉化為現實設備的條件還未成熟,他便婉拒了這位老板。
兩年后,于樹全從揚州回到臨沂,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研究之路。“我首先確定了座便器的外觀和材質,又對內部構造進行了詳細設計。”于樹全說,為了將自己的發(fā)明成功應用于現實設備制造,他前后花費了10余萬元,有時為了一個小小的配件,他都要在深圳、濟南等地往返多次。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底,于樹全終于研制出了實用版的“活塞式無水座便器”。為了驗證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將自家以前的抽水馬桶撤掉,換上了自己發(fā)明的這個“活塞式無水座便器”。
于樹全說,在運行前期,他發(fā)現這個控制系統(tǒng)并不穩(wěn)定,有時摁下開關后,活塞并不能及時回位。“為了查清原因,我與操控器生產廠家多次溝通,并走訪了臨沂多家電器生產廠家,終于摸清了問題出現的原因,在應用中逐步解決了出現的問題。”于樹全說,目前他已經使用了半年多,現在整個設備運行良好。
“我想自己開發(fā)、推廣這項發(fā)明,讓這種座便器走進千家萬戶,讓大伙享受我的發(fā)明成果,實現水資源的最大節(jié)約,為城市節(jié)水貢獻出自己的一點力量。”于樹全說,自己的發(fā)明之路或許才剛剛開始,只有讓自己的發(fā)明走向市場,走進千家萬戶,自己的發(fā)明才是有用的。
文/片 本報記者 郇恒吉 李詩源 |
(責任編輯:李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