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奶放在不銹鋼缸子里煮,實驗人員在測量溫度。
|
|
冬天到了,涼牛奶可能會令你不愿意直接喝下去,將牛奶熱一熱再喝是大多數(shù)市民的選擇。而熱牛奶的方式不盡相同,有人選擇倒入鍋里煮;有人放在開水里燙;還有人放入微波爐里加熱。那么,牛奶的營養(yǎng)成分和溫度有關系嗎?加熱到多少度才既不破壞牛奶的營養(yǎng)成分,又適宜在冬季飲用呢?不同的加熱方式需要多少時間呢?口說無憑,實驗為證,《生活實驗室》做給您看。
【第4期】
實驗時間:2012年11月7日下午
實驗地點:臨沂格瑞食品(益膳房牛奶)研發(fā)中心實驗室
實驗人員:研發(fā)部經(jīng)理溫曉飛、研發(fā)員邵倩
實驗依據(jù):牛奶的營養(yǎng)與溫度有關,既想保持牛奶的營養(yǎng)成分不流失,又不想喝涼牛奶,溫度最好保持在30℃至40℃之間。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測量出各種不同的加熱方式要用多長時間,以方便市民熱牛奶時控制時間。
實驗用品:益膳房巴氏鮮牛奶(220毫升)若干袋、益膳房酸牛奶(220毫升)若干袋、家用電磁爐一臺、家用微波爐一臺、不銹鋼鍋一只、不銹鋼缸子一只、錐形瓶一個、溫度計一支。
實驗前,記者就牛奶與溫度的關系咨詢了臨沂格瑞食品有限公司研發(fā)部經(jīng)理溫曉飛。她介紹說,市民平時飲用的鮮牛奶專業(yè)叫法是“巴氏奶”,巴氏殺菌鮮牛奶是經(jīng)過85℃低溫加熱處理的生鮮牛奶,在瞬間殺死有害菌的同時能最大限度地保存牛奶中的營養(yǎng)活性物質(zhì),營養(yǎng)最接近生鮮牛奶且衛(wèi)生安全。如果需要加熱牛奶,溫度最好控制在30℃至40℃之間,這樣不會破壞牛奶中的營養(yǎng)成分。
實驗一:倒入不銹鋼缸子里煮
實驗人員將一袋鮮牛奶倒入不銹鋼缸子里,放到電磁爐上熱奶。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溫曉飛建議選擇煮奶的方式一般要選擇最小功率,以便好控制溫度。
在加熱的同時,實驗人員打開秒表后將溫度計放入牛奶中以便準確測溫。當溫度計顯示35℃時關火,秒表顯示30秒。記者嘗了一下牛奶,感覺牛奶入嘴有一點涼。
倒掉牛奶,重新煮了一袋牛奶。溫度計顯示40℃時秒表顯示35秒。記者嘗了一下這一次的牛奶,入口有溫熱感,牛奶醇香,口感較好。
將牛奶倒掉,倒入酸牛奶。剛打開電磁爐不一會,就發(fā)現(xiàn)貼近不銹鋼缸子的酸奶熱起來,并有氣泡發(fā)出,溫度計顯示80℃并很快便上升至90℃甚至100℃,而鍋中間的酸奶依然沒有變化。大概過了一分鐘,酸奶變成了豆腐腦的樣子。溫曉飛解釋說,酸奶加熱時局部溫度上升很快,酸奶中的蛋白質(zhì)在酸性條件下極不穩(wěn)定,很快便凝結,乳清分離出來,看起來就像豆腐腦。雖然加熱后的酸奶口感不佳,但是營養(yǎng)成分不會流失。
通過實驗,溫曉飛建議酸奶不宜直接煮,并且根據(jù)微波爐的加熱原理,酸奶也不適宜放入微波爐加熱,因為會出現(xiàn)上述的類似情況。
實驗結果:選擇用煮的方式來熱牛奶,最好不要超過35秒。酸奶不適宜選擇煮來加熱。
實驗二:倒入容器放在開水里燙
溫曉飛說,有些市民可能覺得直接將帶著包裝的牛奶放入沸水中燙,包裝袋會在高溫下散發(fā)有害物質(zhì),所以實驗選擇將牛奶倒入容器中燙。
實驗人員將牛奶倒入錐形瓶中,然后放入不銹鋼鍋內(nèi)的沸水中,溫度上升至40℃時,用了53秒。
然后做的是酸奶的實驗,將酸奶倒入錐形瓶中,放入沸水中,大概用了一分半的時間,溫度達到40℃,記者嘗了一下,口感適宜。
實驗結果:選擇用開水燙牛奶的市民,最好不要超過一分鐘,酸奶的話可以稍微長一點,大概一分半鐘最為適宜。
實驗三:放入微波爐加熱
選用一臺功率為1500瓦的微波爐,將牛奶倒入專用容器中。實驗人員先設定加熱30秒,牛奶溫度為32℃,然后設定45秒,溫度為41℃。溫曉飛提醒,利樂磚、利樂枕等包裝的牛奶不適宜直接放入微波爐加熱,因為這種包裝里除了紙和塑料,還有鋁箔,這屬于金屬,放入微波爐容易發(fā)生爆炸,所以,最好將牛奶倒入微波爐專用容器中加熱。
實驗結果:選擇微波爐加熱牛奶的市民,設定時間時最好設置45秒,這樣牛奶口感好并且營養(yǎng)不流失。
□溫馨提醒
冬季喝牛奶 最好溫一下
溫曉飛說,冬天溫度低,一些老人、孩子或者腸胃不好的人在飲用牛奶時最好溫一下。如果直接飲用涼牛奶,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發(fā)生腹瀉等狀況。通過實驗,建議市民在溫牛奶時不管選擇哪一種方式,時間最好控制在一分鐘以內(nèi)。有的市民習慣將牛奶煮沸,其實是不科學的,溫度越高,營養(yǎng)的流失也就越嚴重。
另外,溫曉飛提醒說,空腹喝奶會很快經(jīng)胃和小腸排入大腸,結果各種營養(yǎng)成分來不及消化吸收就被排出體外。過多的胃酸導致蛋白質(zhì)變性沉淀導致消化不良和腹瀉。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吃一些食物再喝牛奶,讓牛奶充滿食物間隙,利于吸收。
文/片 本報記者 崔洪英
|
(責任編輯:李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