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539-7037779

通訊員qq群:97190667

大眾報業(yè)集團主辦

當前位置:主頁 > 臨沂大眾網(wǎng) > 新聞聚焦 >

臨沂七旬老黨員辦起鄉(xiāng)土展覽館 已初具雛形

2012-11-26 07:05 作者:劉青 來源:大眾網(wǎng)-魯南商報
木犁、馬燈、蓑衣、石磨、鉤擔、木拖車、紙篩、風箱……這些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物品,卻成了七十歲老黨員朱倫收藏的寶貝。睹物思往,老人講他收藏的400多件物品,每一件都有非凡經歷,每一件都有感人的故事。

      ◥朱倫在演示如何使用紙篩。
      木犁、馬燈、蓑衣、石磨、鉤擔、木拖車、紙篩、風箱……這些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物品,卻成了七十歲老黨員朱倫收藏的寶貝。睹物思往,老人講他收藏的400多件物品,每一件都有非凡經歷,每一件都有感人的故事。
      朱倫說,現(xiàn)在用的是聯(lián)合收割機,已經實現(xiàn)了機械化,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過。像鐮刀、碌碓等農具已經派不上用場了。“看到這些東西,你就會感到時代變化多么大,我們國家發(fā)展多么快!”
    三間屋堆滿了老家什
      記者沿濱河大道南行,至羅莊區(qū)冊山街道辦事處尚陽村,下了濱河大道,然后向西行不遠處,就到了朱倫老人辦的鄉(xiāng)土展覽館。
      鄉(xiāng)土展覽館就在靠街的庭院內,老人住的房子是二進式庭院,臨街房租給商家開了飯店,走進內院堂屋,記者看到有三間屋的地方,全堆滿了已退出歷史舞臺的東西,地上堆的,墻上掛的,桌上擺的,大的小的,落落大觀。有些是熟知的,有些從未見過。這些藏品絕大多數(shù)或銹跡斑斑,或磨損明顯,讓人產生進入百年老宅的錯覺。
      老人說,他收藏的物品,每件都是前人在生產或生活中使用過的東西,有的有一二百年歷史,有的不過三四十年,這些東西現(xiàn)在都不用了,但是還有觀賞和紀念的作用。別人嫌它們又舊又臟,放在家中礙事,大部分都沒當好東西處理了??墒撬麉s不怕臟。他認為,這些東西再過上幾十年,年輕人大多都見不到了,更不會了解它們曾在歷史上發(fā)揮過的作用。老人指著一把木犁說,這是解放初期的物品,距今已經幾十年了,是當時的主要農具之一。現(xiàn)在實現(xiàn)了機械化,用上了聯(lián)合收割機,這類農具已經派不上用場了。象馬燈、蓑衣、石磨等物品,早已退出了我們的生活,但是他們是時代發(fā)展和變遷的見證者。
      “看著這些東西,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老人說,他從17歲就外出打工,吃過很多苦,受過很多累,勞動已成為他終生的習慣。直到70歲,他還種著好幾畝地。“我對這些舊東西,有很深的感情,我曾經當過20多年的村會計,用的算盤還是父親留下的遺物。這個牛角油提,是祖父輩上的人用來給木輪車的木車軸上油的;這個繡花鞋模具,是奶奶輩上的女人專用來做‘三寸金蓮’鞋用的;還有這個紙篩,是尚陽村的村民用它做紙用的,尚陽村有做草紙的傳統(tǒng),規(guī)模大的時侯,全村百分之七八十的農戶都造草紙……”
    隨處留心癡迷鄉(xiāng)土收藏
      老人說,搞鄉(xiāng)土收藏并不難,關鍵是要做個有心人。他從小兄弟多,家境貧寒,17歲便開始離家謀生。他拿起一把小巧玲瓏的紫砂壺對記者說,記得他用打工掙的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5分錢買了一個紫砂壺,這把壺已跟隨他度過了54個春秋。后來出于愛好,他又不斷地從民間或古董市場上購進許多茶壺,如今他收藏的有相當價值的壺類就有幾十把,有民國年間的,有晚清時期的,也有當代的。老人指著一塊芙蓉石說,早年他在寧夏打工時,在流沙河挖沙,發(fā)現(xiàn)了這塊芙蓉石特別好看,于是就不顧路途遙遠,輾轉將這塊石頭帶回家鄉(xiāng),如今這塊石頭已陪他度過近50個年頭,目前芙蓉石資源已近枯竭,像塊頭這么大的芙蓉石,比較貴重,估計價值上萬元。
      老人說,收藏那么多藏品,靠的是平時留意,許多過時的東西,陳舊不堪,被人遺忘在充滿灰塵的角落里,或不當好東西扔了、賣了或干脆燒了火,民間有許多珍貴的好東西,要注意留心收藏,就會有收獲。像這把老式的明清時期的老供桌,是專門擺香火,祈財富求平安用的,品相還比較好。當時他在本村的一個農戶家看到時,提出要購買,物主稱都是自己人,有用就拿去吧。還有這個白瓷墩子,它是舊時日常人們用的座窩,估計離現(xiàn)在致少也有200多年了,應該是清朝時期的遺物,這種高檔的東西,他在小的時侯也沒見過,估計是大戶人家的擺設品,后來流落民間,這是他從鄰村收購過來的。還有這個轆轤,是幾十年前老百姓取水用的器具,從使用的年代及磨蝕的情況看,離現(xiàn)在至少也有五六十年了,這是他從村中一位老農家中找來的。
      老人說,不過這些東西,一般來說花不幾個錢,老百姓都很純樸,給點錢就行,更多時侯是贊助、支持,讓我直接拿走。

    鄉(xiāng)土展覽館 已初具雛形
      朱倫老人搞了50多年的收藏,藏品的門類很多,共有400多件,大體可分為生產工具200多件,生活用品100多件,民俗遺物近100件?,F(xiàn)在,他的鄉(xiāng)土展覽館已具雛形,整個館分為生產工具、民俗風情、文房四寶、酒茶用具、書法篆刻、奇石根雕、燈具、斗升量具等幾大系列。從空間布局上,分為展廳、地下藏寶洞、觀賞題詞廳等3部分。“為了讓展館上些檔次,我還花了14000多元購買了2塊奇石,作為鎮(zhèn)館之寶,一塊是上水石,重幾噸,價值12000元。另一塊是園林石,價值2000元。這兩塊石頭都是立在院中水池的景觀石,為了買這兩塊石頭,我還向兒子借了幾千元,老伴挺有意見,但兒子很支持。”老人笑著給我們說。
      老人院中還有一棵活寶——40多年的紫藤樹,前些天臨沂來了幾個大老板,相中了他這棵紫藤樹,價格從2000元出到8000元,被他婉言謝絕。老人說,這棵紫藤樹是他40前親手栽的,如今根部已有碗口粗,每年的四五月開花,紫色的花朵攢滿枝頭,如一片紫煙環(huán)繞。古有“紫氣東來”之說,紫藤樹也算給來展館參觀的游客,送上一個吉祥的祝福吧。
      目前鄉(xiāng)土展覽館的“硬件”投入已差不多了,朱倫老人正準備擇期開館。為此他還專門購買了一塊大理石,準備刻上館名,名稱暫定“尚陽民俗館”。他曾在尚陽村當過十幾年的村支部書記,20年前他從村支書的位置上退下來,一直想做點對黨對國家有益的事情,這20年來他一直堅持學習,每天早上5點鐘準時聽收音機、練字、讀報,每天至少學習兩個小時。3年前他突然想到,結合自己的收藏品,對家鄉(xiāng)的鄉(xiāng)土文化進行收集、挖掘和整理,集中起來辦一家民間民俗展館,還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為了辦展館,他整整準備了3年的時間。
      文/本報記者 劉青
      圖/本報記者 梅魯生 通訊員 汪玉軍

    (責任編輯:李龍)

[上一篇]   下一篇:沒有了
大眾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wǎng)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wǎng)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wǎng)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fā)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fā)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wǎng)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wǎng)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wǎng)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wǎng)發(fā)布,可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30日內進行。

 

重磅專題

記者調查

論壇熱帖

臨沂新聞

新聞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