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沂水春秋墓葬的核心區(qū)域

考古人員正在對墓葬進行發(fā)掘

墓葬群中發(fā)掘出來的劍

墓葬群中發(fā)掘出大量的青銅器
大眾網臨沂4月16日訊(記者 江志宇)今天上午,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考古新聞發(fā)布會召開,發(fā)布會主要通報了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的挖掘考古成果,該墓葬的發(fā)現,具有鑿空補白的意義,對周代古墓考古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同時墓葬出土的器物量大而精美,且有較長銘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研和藝術價值,對周代歷史和相關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隨后,記者來到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考古現場,在現場山東大學教授任相宏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古墓發(fā)掘情況。據了解,2012年1月16日,天上王城景區(qū)在崮頂建設施工過程中,發(fā)現部分青銅器。臨沂市文廣新局聞報后,立即趕往現場,責令建設單位立即停止施工,對受損文物遺跡覆土保護。同時收繳清點出土文物,運送至沂水縣博物館封存。 為加強文物保護,迅速成立了由臨沂市文廣新局及沂水縣有關領導掛帥的文物安全保護領導小組,召開專門會議,研究部署施工現場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在施工現場設立圍欄、安裝電子監(jiān)控設備,安排專人輪流值班,以確保施工現場文物遺跡不再遭受新的破壞。同時,將這些情況上報山東文物局,建議對墓葬進行搶救發(fā)掘。
2月1日,山東省文物局收到臨沂市文廣新局的報告后,立即派人員赴現場對文物出土地點進行了現場勘查,并迅速上報向國家文物局。同時下發(fā)了《關于沂水縣紀王崮古墓保護工作的意見》(魯文函[2012]14號)。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市文管辦,沂水縣博物館組成的考古隊正式進駐工地,開始對紀王崮古墓葬進行搶救性發(fā)掘。
截止目前,經過近兩個月的清理發(fā)掘,墓葬形制和埋葬情況已基本弄清。該墓總體結構較為特殊,其最大的特點是將本應單獨置于墓葬之外的車馬坑安排在墓室之內,且處于與槨室相對應的位置。根據墓葬殘存部分判斷,墓室總體平面呈南北向的長方形,南部為槨室,北部為車馬坑。墓道向東,正對槨室。槨室西側和車馬坑東西兩側,未遭破壞的部分保留有二層臺結構。墓室殘長約28米,寬13.6米,面積約450平方米。道東高西低,斜坡狀。東西殘長4米,南北寬3.6米。
墓室北部,即車馬坑的北端,在1997年修筑蓄水池時已遭到破壞,而2003年蓄水池擴建時徹底毀壞,具體范圍不明。墓室中部和東部,包括車馬坑的南部,槨室的北部邊緣、中南部東側相當于二層臺的部位以及墓壙也被全部破壞。北邊箱東北部僅殘存底部。
車馬坑只殘存中部一段,東西寬4米,南北殘長7.5米。殘存馬車四輛:中部兩輛遺跡完整,南北兩端的兩輛也遭到破壞。每輛車有兩匹馬,馬骨保存較好,木質車體腐朽嚴重。馬車為獨轅車,由車衡、車辀、車輿、車輪等構成,馬頭部位一般有馬飾、馬鑣等,脖子部位一般套一圈銅穿珠。車衡部位有車軛等。在2號車內出土有鼎、鬲、敦三件車載青銅器,這種現象在山東地區(qū)屬首次發(fā)現。另外在此車軾前發(fā)現有一束銅箭頭,根據其痕跡,應是放在箭菔之內。在4號車輿的上部,發(fā)現銅矛,其柄有紅色髹漆。
槨室位于墓室南部,南北長11米,東西寬5米。由外槨室、內槨室、外棺、內棺組成、三個陪葬坑,南北兩個邊箱組成,東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北邊箱出土銅錞于2件,甬鐘一套10件,镈鐘一套4件,鈕鐘一套9件,石磐一套10件,舟4件,甗、罍、壺、盤、匜、瑟各1件。另外還有銅劍、鉞、斤、箭頭、鑿等。先前存入沂水縣博物館的有銅盂、鼎、豆爐、罍、劍、箕、盤各一件,其中銅盂有33個銘文,鼎有25個銘文。
南邊箱則出土銅鼎、銅鬲、銅豆、銅罍各7件、銅敦3件。這些銅器受到不同程度損壞,有的較嚴重。在其西部,是陶器及漆器皆已腐爛,難辯器型。 從出土器物的特征來看,墓葬的時代為春秋時期。墓葬的結構、和七鼎的配置顯示,墓主規(guī)格較高,應是諸侯或是其夫人之墓。該墓既出媵器,又出兵器,墓主性別在體質人類學鑒定之前,還難以確定。
相關新聞
春秋大墓現沂水 距今約2600年葬于山頂前所未見
紀王崮古墓三大謎團待解
崮頂春秋墓全國首發(fā)現 古墓未遭偷盜
省考古所原所長張學海:沂水春秋墓葬是莒國所留
專家分析:江國國君之女遠嫁至此
(責任編輯:江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