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539-3100789

通訊員qq群:97190667

大眾報業(yè)集團主辦

當前位置:首頁>文體綜合

杭州葡萄大冰雹砸下來 氣溫1小時內下降了7.4℃

2013年08月02日 15:49 作者: 來源:中國網
昨天杭州的天氣真的是奇葩,中午先是出現了39℃的高溫,下午1點多又下起了冰雹,冰雹讓氣溫直線下降7℃多,而到了傍晚,一場天昏地暗的暴雨席卷杭州,多處道路出現積水。

        昨天杭州的天氣真的是奇葩,中午先是出現了39℃的高溫,下午1點多又下起了冰雹,冰雹讓氣溫直線下降7℃多,而到了傍晚,一場天昏地暗的暴雨席卷杭州,多處道路出現積水。

      昨天的天氣到底怎么了?為什么經歷了“冰火水”三重天?

      氣象專家說,昨天的天氣是典型的夏季強對流天氣,因為高空中的副高強弱發(fā)生了變化,而這么多天的炙烤讓地面積聚了很多“熱”能量,引發(fā)了強對流天氣。不過,一天之內兩場這么厲害的強對流,確實比較少見。

      突然一場冰雹雨

      大小就像葡萄

      昨天下午1點多,杭州市區(qū)的天空明顯變暗,“又要下雨了!”小伙伴們已經變得很有經驗了。最近3天杭州的雨一天比一天大,一天下得比一天透?!斑@種感覺,比發(fā)高溫費還爽!”路人的各種感嘆里,這句印象最深。

      昨天的雨來得很“潑辣”,1點40分左右,幾聲雷響過,大雨“嘩啦”一下子潑下來了。這么爽氣的雨,真的好久沒碰到過了,原本昨天杭州最高溫已經爬上39℃,一場大雨當頭澆下來,城市就像洗了一個涼水澡。

      果然,這場雨讓杭州市區(qū)的氣溫在短短1小時內下降了7.4℃。

      聽聽這雨聲,“噼里啪啦”的聲音比往常更響,仔細看看,雨幕里面“潛伏”著不少白色的小冰球,砸在屋頂地面上四處亂跳。

      “是冰雹!”眼神好的人認出了這些“潛伏分子”。

      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見到這么大的冰雹。這陣冰雹前前后后下了有十分鐘,大一點的直徑兩厘米,大小就像小葡萄,比一角硬幣大,比一元硬幣小。有人甚至能撿到滿滿一臉盆的冰雹顆粒。還有人曬出照片,這個冰雹連塑料頂棚都打穿了,從此不用天黑就能看到一天星斗。

      中午這場雨,杭州平均雨量3.7毫米,拱墅區(qū)比較大,有12毫米,其次是江干區(qū)9.7毫米,建德8.6毫米。

      人工降雨會帶來冰雹嗎

      NO,反而有抑制作用

      這應該是今年杭州市區(qū)第一次下冰雹。昨天的冰雹和前兩天的幾次人工降雨有關系嗎?這恐怕是人們問得最多的問題。

      昨天@杭州市氣象局明確說:“人工增雨打出來冰雹?NO!首先市區(qū)并沒有實施人工增雨作業(yè),今天實施作業(yè)的地方是余杭、富陽和建德;第二,人工增雨反而對冰雹有抑制作用。所以呀,說冰雹是人工增雨‘作’出來的,實乃躺著也中槍哇?!?/p>

      其實,人工增雨的炮彈可以干擾或改變冰雹云內部結構,使得冰雹云內難以形成大的冰雹顆粒,已形成的小顆粒冰雹在降落過程中融化成雨滴(化雹為雨),從而減少或避免冰雹災害的形成。

      省氣象臺專家說,從前天開始,控制我省的副熱帶高壓略有減弱,但是昨天又逐步增強,導致局部性雷雨發(fā)展比較旺盛,所以這場冰雹雨屬于局地強對流天氣,昨天麗水也出現了冰雹。

      冰雹的形成就像滾湯圓

      總出現在雨勢最猛雷聲最響時

      記者再來科普一下,為什么冰雹總出現在剛開始下雨時?

      先說說冰雹生成的原理,杭州市氣象局說,冰雹來自對流特別旺盛的對流云(積雨云)中。云中的上升氣流要比一般雷雨云強,冰雹是在對流云內由雹胚(冰晶、冰粒)上下數次和過冷水滴碰并而增長起來的,當云中的上升氣流支托不住時,就下降到地面。

      省氣象臺副臺長周春雨說:“昨天的雷雨云團高度達到了10多公里的上空,雨滴遇冷加速形成冰粒。”冰雹生成于云層對流最旺盛的部分,所以一般冰雹會出現在雨勢最猛、雷聲最響、風力最大的時候。每次降雹的范圍都很小,一般寬度為幾米到幾千米。

      還有讀者問,為什么冰雹都有一個白色的核?

      冰雹不是一個冰疙瘩那么簡單,其實它是像做湯圓一樣一層層團起來的。解剖冰雹,可以看到有一個不透明的核心。外面由透明與不透明的冰層交替包圍著。所以冰雹遠遠看去一片白,并不像冰塊那樣透明。

      冰雹的核心,是過冷水滴隨上升氣流上升時與冰晶或雪花凍結而形成的。凍結的時間非常短,凍結速度又很快,所以,形成的雹核里混有空氣,組織比較疏松,形成不透明的白色冰層。凍結得愈快,凍結成的冰層就愈白,愈不透明。

      昨天,杭州下了第一場冰雹,這可不是人工降雨的副產品。熱了好幾天的同學們,都來曬曬這些天上掉下來的小伙伴們。-  本報記者 逯海濤/文 林焱挺/制圖

    (初審編輯:莊紅   責任編輯:趙國秀)
手機快拍二維碼 用手機閱讀分享此新聞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fā)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fā)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