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沒有樂器伴奏,伴著歌聲,兩名同學在張瑞起老師的指導下跳起了舞。
|
|
沂南縣磚埠鎮(zhèn)石溝聯(lián)小,這個遠離城市的小學,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甚至沒有一塊平整的操場,但這里有一群天真、好學的孩子,在求知的路上不斷地摸索著,有著一支樸實、敬業(yè)的老師隊伍,在三尺講臺默默地做著貢獻。
一堂沒有樂器的音樂課
“跳吧,跳吧,伙伴們,跳起那舞來多美妙……”當記者走進石溝聯(lián)小時,四年級一班的音樂課,剛好在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開始了。
在這里,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沒有專業(yè)的音樂設備,只有老師和孩子們的拍掌聲,有的是同學們伴著歌聲的即興舞蹈。因為一周只有兩次音樂課,所以孩子們格外珍惜這節(jié)音樂課的快樂時光。
“音樂課,是我們最喜歡的課程了,能跟著老師學唱歌跳舞,每次上課都感覺過得可快了。”四年級一班的張美晨悄悄告訴記者,每次從電視畫面中看到城里孩子音樂課上使用的電子琴,她就感到非常羨慕。
今年59歲的張瑞啟老師有著30余年的教齡,因為學校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他只好捧起音樂課本,從音譜開始學習了。“平日,我主要教語文課,讓我教音樂,那肯定不是我的特長,但是沒有辦法。”張瑞啟說,以前學校剛開始建校時,有從村小轉移過來一臺腳踏琴,最初他便用腳踏琴來帶領孩子們唱歌,后來年歲依舊的這臺腳踏琴也“罷工”了,無奈之下只好和孩子們“清唱”了。
對于石溝聯(lián)小的孩子們來說,音樂課算是“珍稀”課程的話,體育課對她們來說那便是奢望。校長伏圣佩說,足球、籃球、羽毛球這些文體用品,對于孩子們來說顯得有些遙遠。
一碰便會晃動的桌椅
14日上午,記者在沂南縣磚埠鎮(zhèn)石溝聯(lián)小教室內看到,由于使用時間較長,不少課桌都變成了深黑色,桌面也坑坑洼洼的,有的課桌竟輕微一碰便會晃動。
12歲的蘇曉敏告訴記者,已經讀到六年級的她還沒用過新課桌,每逢考試就是讓她最頭疼的時候。“一張薄薄地試卷,鋪在滿低洼不平的課桌上,一不小心試卷就被鋼筆戳出了窟窿。”蘇曉敏說,有的同學課桌實在無法鋪寫試卷的,老師便會讓拿出課外書墊在試卷下面。
“雖然每年都會更新一批課桌椅,但每年最多更新的只有一個班級的課桌椅,現(xiàn)在四到六年級等高年級的學生所用的桌椅都很陳舊。”伏圣佩道出了他的苦衷。多年來,由于缺乏資金,石溝聯(lián)小師生們使用的都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舊課桌椅和講臺,經過這么多年很多課桌椅已經破舊不堪。
讀六年級的伏圣鵬說,對于城里的孩子們來說,電腦并不陌生,但對于他們來說,能親手摸上一次電腦玩玩就很高興了。校長伏圣佩指著辦公室旁邊一間多媒體電教室告訴記者,雖說是電教室,基本沒有什么電教設備,只有當時縣里農村遠程教育工程捐來的一臺電腦和電視機。“因為沒有條件,孩子們根本就無法開展電教課。”伏圣佩無奈地說。
一支年均50歲的教師隊伍
青年教師不愿意呆在鄉(xiāng)下,一些老教師無奈只好繼續(xù)堅守崗位,在石溝聯(lián)小,老師的平均年齡有50歲之多,眼瞅著老教師年齡日漸增大,而年輕的新鮮血液又難輸注,58歲的校長伏圣佩也略顯無奈。
伏圣佩說,除學前班的四位老師外,有14名老師負責一到六年級的教學,基本上每兩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級。“這14名老師里年齡最大的59歲,大部分老師的年齡也都在50歲以上了。”伏圣佩說,他自1984年開始在聯(lián)中教學,后來中、小學分家,他便來到了石溝聯(lián)小,現(xiàn)在一呆就是近二十年。
“老師們雖然年齡較大,但是他們都很敬業(yè),我和另一位老師負責五年級的教學,當時那位老師的家屬生病住院了,那位老師便請假到醫(yī)院陪家屬。”伏圣佩說,雪上加霜的是當時他也突然病倒了,那位老師二話沒說從醫(yī)院趕回了學校。
伏圣佩告訴記者,孩子們認真學習的精神,老師們的默默奉獻讓他感動。他希望,能讓孩子們用上新的課桌,不再在那坑坑洼洼的課桌上寫作業(yè)。他希望,學校能建起一間電教室,讓孩子們能在學校上電腦課。
文/片 本報記者 郇恒吉 胡躍東 |
(責任編輯:韓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