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大選后的中美關系
雖然在此次大選期間,兩黨候選人針對中國的競選言辭及一些具體行動給中美關系的未來發(fā)展制造了消極氣氛,但我們仍有理由對大選后的中美關系保持謹慎樂觀。
中美是當今世界兩個最具有影響力的大國,兩國的關系不僅事關兩國人民的福祉,還關乎整個國際體系的穩(wěn)定。中美關系正?;?0年來,兩國的結構性差異性始終存在,影響中美關系發(fā)展的消極因素一直都有,但中美之間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基本結構始終未變。“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雖然受到美國戰(zhàn)略重心東移的沖擊,但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中美關系經受住了這三年的風雨洗禮,中美合作大局保持了基本穩(wěn)定。特別是2010年、2012年中國對美進行了兩次成功的國事訪問,兩國元首著眼于共同利益,合作意志堅定,為今后十年中美關系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中美之間雖然新老問題交織,發(fā)展關系阻力在增大,但雙方的利益匯合點也在增多,發(fā)展關系的動力同步增強。如金融海嘯來襲時,正是中美同舟共濟,才使世界經濟免于進一步衰退的危險。雙方早已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連續(xù)十年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目前,在華美國投資項目達到6萬多個,中國在美直接投資的企業(yè)也突破了1600家。雙方已建立起不同級別、不同領域的60個雙邊對話機制,每年人員往來超過300萬人次。截至2011年,中國已連續(xù)第二年成為美國國際留學生第一大來源國,而美國也在積極實施“十萬人留學中國”計劃。
再次,美國政府、學術界及媒體已經意識到中美關系惡化的危害性,正有意識地進行政策微調。在美國大選期間,美國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多尼隆、國務卿克林頓、國防部長帕內塔相繼訪華,釋放政策上的積極信號。美國重量級刊物《外交事務》、《外交政策》、《國家利益》相繼發(fā)表《中國如何看待美國》等文章,反思美國對華政策,從戰(zhàn)略高度論證“美國為何不能介入中國島嶼爭端”。美國國內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基辛格、芮效儉、傅利民、李侃如等紛紛撰文,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為中國發(fā)聲,并力挺中美關系發(fā)展。而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三大報分別發(fā)行中國宣示釣魚島主權的???引起巨大轟動。《華爾街日報》專門發(fā)表社論批評羅姆尼針對中國的競選言辭是“靠玩弄貿易保護主義拉選票”,而《華盛頓郵報》也發(fā)表文章告誡兩位總統(tǒng)候選人“不要發(fā)起中美貿易戰(zhàn),否則只能是兩敗俱傷”。上述事實表明,中美關系整體上并不會受美國選舉政治所干擾,有其穩(wěn)步推進的內生動力與民意基礎。
最后,只要中美共同努力,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戰(zhàn)略目標能夠實現(xiàn)。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上最復雜的一對雙邊關系,既競爭又合作,既存在結構性矛盾,又有多重利益匯合點,中國既有類似于前蘇聯(lián)的大國稟賦與特質,又有類似于20世紀80年代日本崛起時龐大的經濟能量,中美既不會走向完全對抗,又難以全面融合,如何處理這樣一對“崛起國”與“守成國”的關系尚無先例可循。在奧巴馬的這四年任期里,從“兩國集團”到“戰(zhàn)略重心東移”,他的對華政策出現(xiàn)了兩個極端,根源在于沒有認識到中美關系的矛盾性與復雜性,沒有在全球化、多極化及國際體系調整的大環(huán)境下尋求新的相處之道。在經歷了一系列起伏之后,美國上下正在積極探索與中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在理想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之間尋求一個更好的政策平衡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對能夠在此次選舉中勝出的美國新總統(tǒng)的對華政策,各方仍抱有期待。穿越大選競選政治的迷霧,如果他能夠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審視兩國關系的未來,著力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兩國就一定能夠攜手描繪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的戰(zhàn)略畫卷。
(作者單位: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
(責任編輯:江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