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書記”趙彥波(中)與村委成員在山上查看杏樹成長情況。

趙彥波向記者村里新推出的老東阿牌有機韭菜。

為了發(fā)展規(guī)?;N植,賈莊村成立了合作社。
大眾網濟南2月27日訊(記者 王磊 趙洪棟)修山路、通水管、建合作社、樹品牌……26日上午,記者來到平陰東阿鎮(zhèn)賈莊村,已在該村任職9個月的“第一書記”趙彥波,通過改善村里生產設施,培植“金太陽杏”和“有機韭菜”等特色農產品,讓這個曾經的省級扶貧村走上了致富路。
進村第一天先入戶調研,村民期盼不再靠天吃飯
去年5月底,濟南選擇1000個村(社區(qū))實施“千村(社區(qū))提升”工程,趙彥波作為濟南公積金管理中心選派的“第一書記”來到距濟南市區(qū)100公里外的賈莊村,上任第一天,他便制作了一份調查問卷,在入戶調研時發(fā)給每一位村民,讓大家說說自己最期盼解決的問題。
“一是修路,再就是打井,村民們的問題很集中。”26日上午,在賈莊村村委會,趙彥波回憶起了當初調研的情況。他說,賈莊村2/3是山地,全村176戶、610人,耕地僅700多畝,在村后獅耳山附近的一個山丘上種植杏樹成了多數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但由于山路狹窄、泥濘,機械化的農機具上不去,山上也沒水,村民們平常灌溉和施肥,主要肩挑或車推,幾乎是靠天吃飯,果樹的收成一直不高。
在對村民們的調查問卷回收整理后,趙彥波進行了認真分析,他與村委會其他成員商量,決定先通過在山上修路和給果園通水作為幫扶山村脫貧的突破口。
修路、通水,“第一書記”牽頭給產業(yè)發(fā)展打基礎
“有了路,山上的杏就能及時運下來了,價格也高,現在山上也有水澆地了。”26日下午,在通往杏樹林的山腳下,指著腳底下的水泥路村民賈光民說,以前每年到了杏樹收獲的季節(jié),市場上杏的價格每天都在變化,山上大量成熟待摘的杏運不下來,大伙都很著急。趙書記來后,第一件事就要籌資修路,剛開始他真沒想到這事能辦成,因為村里沒有集體經濟,村民們一下子也拿不出這么多錢。
但從去年8月底開始,趙彥波通過與所在單位聯系籌集資金,并與濟南公積金的負責人也多次上山調研,這條村民走了幾十年的泥巴路有了新變化。1個月后,一條3000米長、3米寬的水泥路鋪設完畢,從山下三個入口都能上山,村民們終于能開著農用三輪車上山拉杏了。在修路的同時,趙彥波還帶領大伙把山下的井水引到了山上,解決了灌溉的問題。該村村支部書記賈光偉說,現在通過機械施肥,而且杏樹能及時澆上水了,估計今年每畝杏樹能增收千元以上。
趙彥波說,今年4月初,杏花開的時候,他還打算在村里舉辦杏花節(jié),通過宣傳吸引城市里的人來這里賞杏花,買山貨,體驗農家樂,把當地杏樹的名聲傳播出去。等到6月份杏成熟的時候,再舉辦一個采摘節(jié),這樣杏的價格就能賣出比市場高出一倍的價格。
建合作社、樹品牌,三年給村民致富鋪好路
“農業(yè)不搞產業(yè)化不行,要有一個龍頭產品。”望著四通八達的山路,趙彥波說,基礎設施改善后,他將繼續(xù)挖掘村里的杏樹資源,打算籌建一個金太陽杏的合作社,把村民組織起來,統(tǒng)一品牌和包裝,抱團闖市場,提高農民定價權,增加農民收入。
同時,趙彥波還請山東財經大學的老師給村里老東阿牌有機韭菜設計了商標,今年村里蔬菜基地出產的有機韭菜價格漲到了60元一斤。他計劃擴大“老東阿牌有機韭菜”和“金太陽杏”兩個拳頭產品的種植規(guī)模,通過散戶入股,或走土地流轉的方式,走規(guī)模化產業(yè)化的道路,把臨近的幾個村也帶動起來,形成品種多樣、質量等級多層次的特色農產品基地。
“改善生產條件的設施是根本的,能保障村民后期收入可持續(xù)增加。”在趙彥波看來,“第一書記”3年任期,對于農村的幫扶里子比面子更重要,這就好比造血和輸血的區(qū)別。
相關鏈接:
濟南千名“第一書記”幫扶貧困薄弱村
2012年5月起,濟南選擇1000個村(社區(qū))實施“千村(社區(qū))提升”工程,從市直、縣(市)區(qū)直部門單位選派1000名機關干部擔任“第一書記”,采取“第一書記牽頭、所在單位掛鉤、工作組常駐幫扶”的辦法,幫扶貧困村,提升工作薄弱村(社區(qū))。據介紹,按省定“十二五”期間扶貧標準測算,全市仍有低收入人口30萬人,約占農村人口的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