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陳陣(前一)與村民一起鋪路
“今天:解決實際問題”
從臨沂大學培訓結束剛來時,正趕上農村公路“網化工程”。省委黨校“第一書記”工作組就主動與兩委成員、黨員代表、村民代表一起組成工作小組,監(jiān)督工程質量;工程完工后,及時進行養(yǎng)護。又多次跑縣里找縣領導,爭取到資金20多萬元對雙河村一公里多的生產路進行高標準整修,解決了500余畝耕地和700多畝山地耕種“路難行”的難題。借勢“千村公路扶貧”專項行動,為三個村爭取5.6公里村內道路建設,總投資160萬元。
“實干興邦。通過前期的摸底調研,我們了解了各幫扶村的情況。只有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才能籌劃未來的發(fā)展。”陳陣告訴記者。了解到幫扶村公共服務非常薄弱,村民缺醫(yī)少藥現(xiàn)象比較嚴重。他們便牽線臨沂市衛(wèi)生局,請來了數(shù)名專家來幫扶村為村民開展健康義診活動。72歲的李玉山老人說:“要去臨沂大醫(yī)院看次病光轉車得好幾個來回,我們這么大年紀了,折騰不來。”針對農村多發(fā)病、常見病情況,專家們還帶來了20余種常用藥物,全部免費發(fā)放給村民。
了解到雙河村幼兒園條件差,三位“第一書記”從辦公經費拿出7000多元,對幼兒園校舍進行了整修,向單位申請配置了電腦、電視,又各自從自家和親朋好友處收集了的3000多冊圖書和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文體用品,購置了DVD播放機、書櫥和書桌。資金困難,他們就把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安世銀來村調研時獎勵他們的慰問金拿了出來,為幼兒園選配了針對性強的幼兒課外讀物和科教輔導材料?;貞洰敃r的情形時,邱磊說:“我們把這些東西送到幼兒園時,孩子們興奮不已,剛把這些搬到圖書室里,他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圖書,播放幼兒科教片。”雙河村黨支部書記王菲告訴記者:“建這個圖書室凝聚了對孩子們的愛心,它們不僅能傳播知識,也能傳遞愛心,這份愛心還會通過孩子們傳導放大出去。”
派駐的其中兩個村都各有座危橋,出行十分不便。為此,“第一書記”工作組到各有關部門積極爭取,為雙峪村爭取到120萬元新橋建設專項資金、為米峪子村爭取到30萬新橋建設資金;在“三夏”進入夏種、夏管的關鍵時期,又到水利、國土等部門爭取扶持政策,為米峪子村修大口井和攔水壩等水利設施;同蒼山縣電力公司積極協(xié)調,將雙河村壓器更換到160kv,解決了村民生活用電問題,協(xié)調縣城管局對米峪子村、雙峪村路燈做科學規(guī)劃和設計,解決兩個村子道路照明問題,讓村子亮了起來;到縣水利局爭取支持,為米峪子村山泉水修建了一處大蓄水池,配套了揚水站,這不僅解決附近群眾就近吃水問題,還為部分農田提供灌溉水源。同時,積極聯(lián)系省、市、縣水利部門立項通自來水工程。從10月份開始著手對三個幫扶村打深水井、鋪設自來水管道,由于地質情況復雜,工作組就帶著鉆井隊跑遍3個幫扶行政村所管轄的9個自然村的山山坳坳,“火燒巖、馬口石、石灰?guī)r”等跟鉆井隊學的地質詞匯也掛在了“第一書記“們的嘴上,不解決吃水問題誓不罷休;為三個幫扶村各建設了一處文化健身廣場,進行了花園式綠化,規(guī)劃建設了籃球場,配備了一整套健身器材,豐富了群眾的業(yè)余生活;同校領導一起協(xié)調濟南盛樂嘉公司開展“送溫暖”活動,為下村鄉(xiāng)中心小學、下村中學以及大爐中學三所學校捐贈價值20萬元的“得象”碳晶電熱板,及時有效解決了三所學校師生冬季供暖問題。千方百計爭取資金,為兩個幫扶村開工建設兩處412平方米村民綜合服務中心,涵蓋了衛(wèi)生室、黨員干部教育中心、農家書屋、“愛心家園”、 農技服務,農資銷售,做到“一所多能”,還對雙河村村級服務場所進行了修繕和裝修……
雙峪村村民鄭在紅16歲的女兒鄭開美患有先天性唇裂,說話口齒不清,雖然3歲時曾自費去臨沂市做過一次修復手術,但效果很不理想。這導致開美的性格孤僻、自卑,學習成績也一直不好。而其家里很窮,全家僅靠兩畝多地的收成維持生活,空蕩的堂屋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第一書記”陳坤了解到具體情況后,千方百計尋找方法籌集資金為其女兒做手術,找醫(yī)院、找媒體、找慈善基金會……,為了籌集手術費,陳坤用盡了各種辦法,終于在他的努力下,鄭開美得到了救治。
“第一書記”工作組特別注意經常走訪“五保戶”、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在生產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給予他們真情關懷、真情幫助。工作組了解到孤兒邵明龍面臨失學,就給他帶去了牛奶、八寶粥、點心和書包,并留下500元用于購買學習用品,定期看望他和他的爺爺奶奶,同他家結對子,讓他打消顧慮,安心讀書。北張峪村的王邱氏老人也對他們充滿了感謝,總是讓她的孫子來村委找他們,希望能去她家吃頓飯。村民劉慎法提起“第一書記”,更是感激涕零,他的殘疾證和新農合報銷手術費都是“第一書記”給幫忙辦理的。陳陣覺得這些都是他們的本職工作,“‘第一書記’是個沉甸甸的稱號,特別是從省里直接下到村里,在干部群眾眼里份量很重,不僅會對‘第一書記’高看一眼,對我們的要求也會更高一層。在村內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群眾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責任編輯:白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