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陶土,一把泥刀,這兩樣東西經黃永的手一加工就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胖娃娃、小漁妞。
黃永是一個聾啞小伙子,30年來他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中,卻有著天生的藝術家的靈敏感覺。
走進費縣費城鎮(zhèn)上店子村黃永的家里,眼到之處都是他的作品,墻上的油畫、桌上的煙灰缸、椅子邊未完成的泥塑……
1
從小就愛寫寫畫畫
黃永剛出生的時候就像其他孩子一樣活潑愛動,只是從來都不開口說話,四五歲時,家里人著急起來,媽媽試著在黃永耳邊敲一敲,黃永就也對著媽媽的耳朵敲一敲,表示他感覺到震動了。
長大后,看著別的孩子都能上學了,小黃永也羨慕壞了,天天拉著媽媽陪他一起去學校附近轉悠,那時候費縣還沒有特殊教育學校,黃永被送進普通小學后又被學校送了回去,因為學校擔心弱小而又聾啞的小黃永會成為同學欺負的對象。黃永難過得掉眼淚,卻只能待在家里羨慕地看著姐姐們上學。
“姐姐回家做作業(yè)的時候,黃永就趴在旁邊一臉羨慕地看著。”黃永的媽媽說。黃永學會畫的第一個動物是老鷹,是姐姐教他的。慢慢地,黃永從隨便畫畫變成了有意識的臨摹,有一次,他居然自己畫出一個栩栩如生的老虎來,他比比畫畫的告訴家人,那是從年畫上學來的。
“哥哥很聰明,不光畫畫好,字寫得也很好,到現(xiàn)在家里的對聯(lián)還是黃永寫的。”黃鵬說。直到1993年費縣有了特殊教育學校,黃永才去上學,他的各項成績都是班里最好的,而且英語也不錯,但黃永最感興趣的還是畫畫。
2
從拜師學藝到自己創(chuàng)作
1999年,黃永從費縣的特殊學校畢業(yè)了,并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濟南特殊教育學校。上學期間,黃永最喜歡的還是油畫,在濟南,他還學會了畫漫畫和做陶土工藝品。從此之后,黃永就在藝術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2004年,他在朋友介紹下到濟南一家公司工作,但是他的作品被公司高價賣出后,他本人卻只拿到了很少一部分錢,面對這樣的不公平待遇,黃永選擇了辭職去北京學藝。
他在北京的一場藝術博覽會上認識了一位老藝人。看著黃永出色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技術,老藝人終于答應收他為徒。在學藝的兩年中,他租住在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里,每個月數(shù)著掛面過日子。他一邊跟著老藝人學手藝,一邊幫忙創(chuàng)作,還靠接畫漫畫的活勉強維持生計。
“2008年離開他的身邊,在藝術家村建立了自己畫室。”黃永在紙上寫到。他的畫并不帶有商業(yè)味,大眾無法欣賞就意味著沒有收入,微薄的收入和自己成熟的技術,讓黃永對今后的發(fā)展有了更長遠的考慮,“是時候換個環(huán)境了”。
2009年的一場展覽中,黃永的作品和濟南一家藝術公司的陶土作品擺在一起,結果黃永的作品很快就賣完了,這讓濟南的公司對黃永非常感興趣,他們給黃永開出了更好的條件和創(chuàng)作空間。
考慮再三后,黃永決定去濟南發(fā)展,讓自己的創(chuàng)作更加自由。
3
想為家鄉(xiāng)做點事
在外這些年,黃永的陶藝作品闖出了一片天地,他主創(chuàng)的“老濟南”陶藝作品獲得了濟南市著名文化遺產的稱號,這套作品被大明湖超然樓永久展出。
2011年,他在本山傳媒集團的邀請下,主創(chuàng)了“東北二人轉三百年”大型陶藝作品,現(xiàn)在這套作品在北京劉老根大舞臺和劉老根會館展出。中國美術館館長曾親筆題字“健強”送給黃永,現(xiàn)在這副字還保存在費縣特殊教育學校中。
“哥哥打算結束他手頭一套唐朝仕女的陶藝作品后就回到臨沂發(fā)展。”黃鵬說。黃永用一個月時間,參考各種古籍為家鄉(xiāng)費縣畫了一套40多米的老費縣草圖,打算回到費縣后潛心制作這套作品,為家鄉(xiāng)的文化加把力。
“下一步想制作老費縣、六姐妹、孟良崮戰(zhàn)役。”黃永寫下了他的計劃,在一邊的黃鵬說,其實六姐妹已經制作出來了,只是還沒來得及燒制。
“為了支持他,我還專門學了燒陶,摸索著燒了六爐,技術基本成熟了。”黃鵬說。那一套作品制作下來,成本需要20多萬,可是哥哥這些年來沒攢下這么多錢來,他想先做做看,也希望能遇到欣賞他作品的人,與他一起努力完成那個無聲的陶土夢。
文/片 記者 左肖 實習生 楊欣
|
(責任編輯:莊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