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戲,富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深受廣大農(nóng)村群眾喜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臨沭縣的賀城村柳琴劇團、后店子村柳琴劇團、細柳村柳琴劇團非常活躍。而現(xiàn)在,會唱柳琴戲的很少,柳琴戲或?qū)⒑罄^乏人。即便這樣,李守才夫婦仍堅守著柳琴戲這個夢想家園,追尋著他們曾經(jīng)輝煌的青春歲月。
因戲結(jié)緣,始終沒忘“媒人”
“大門里走出了梅翠娥。石榴開花紅似火,翠娥頭上插一朵……今年小麥子收成好,梅翠娥家里我也蒸饃饃……”8月16日上午,家住臨沭縣馨園小區(qū)的楊元秀剛從北京女兒家回來,不顧旅途勞累,和著丈夫李守才的二胡伴奏,表演了一段柳琴戲《喝面葉》。唱腔婉轉(zhuǎn)悠揚,與二胡演奏配合得絲絲入扣。
這段柳琴戲訴說的是,梅翠娥對丈夫陳世鐸很體貼,同時又對他的大男子主義很不滿。梅翠娥通過裝病迫使丈夫下廚,讓他體會做飯的辛苦,最終得到丈夫的理解。柳琴戲演繹的往往是生活瑣事,說的也是淺顯道理,唱腔通俗婉轉(zhuǎn),有些下里巴人的味道,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據(jù)李守才介紹,他們夫妻倆拉二胡、唱柳琴的配合從40年前就開始了,是柳琴戲為他們的美好姻緣牽線搭橋。后來柳琴戲一度沉寂,但夫妻倆從沒忘記這個“媒人”,把它視作珍藏在心中的最美妙的腔調(diào),一直在流淌。2006年,柳琴戲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種百年老戲又重新煥發(fā)出生機。在茶余飯后,夫妻倆每天都要來上一段柳琴戲曲,仿佛又回到了難忘的過去。
自學二胡,甘做綠葉不言悔
今年63歲的李守才,是臨沭縣曹莊鎮(zhèn)后店子村人,初中畢業(yè)后在村里教書。十幾歲時,看到別人拉二胡就想學,苦于沒有老師。1961年,他從書店買了一本《二胡自修教程》,開始自學。最初,他找了一把破舊不堪的京胡,皮子壞了,就用桑皮紙粘上,又自制了一個弓安裝上,將就著使用。后來,旺南莊的二胡名手王瑞昌來后店子村出夫,李守才抽空就向他請教弓法和指法的技巧,心中的疑問迎刃而解。自那以后,李守才的二胡演奏技藝有了長足進步,先后學了《良宵》、《豫北敘事曲》、《送肥路上》、《賽馬》、《江河水》、《二泉映月》、《北京有個金太陽》、《金珠瑪米贊》、《豫鄉(xiāng)行》等二胡獨奏名曲。
那時,每年的農(nóng)村會演、中小學會演都要在臨沭縣大禮堂舉行,李守才都應邀做二胡伴奏,經(jīng)常是他和另外三人一齊登臺伴奏,拉弓、推弓方向一致,配合非常默契。此外,他的二胡伴奏在音樂課教學中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后店子村小學,教學條件比較落后,上音樂課沒有伴奏,李守才就用二胡伴奏,學生的興趣才被調(diào)動起來。
“拉二胡,全身都能得到鍛煉。吸住氣,精神就能集中起來,忘記了煩惱。”李守才說,當心念專注于演奏時,心(大腦)、指、弓、弦合為一體,“十指連心”,心動則手指動,手指動則琴弦動,從而發(fā)出美妙的聲音。潛心拉二胡的時間愈長,等于禪定功夫愈長,對身心健康就愈好。
李守才介紹,拉二胡必須記譜,絲毫不能出錯。該推弓的不能拉弓,譜上標注用哪個指頭就用哪個指頭,如果記錯一處,后面的演奏就不得勁,就會出現(xiàn)間斷,影響到整個曲子的完整性。對于背譜之難,李守才深有體會,學首新曲要一段一段地背,一首曲子往往需要一個多月才能背下來。當然,一旦背下曲譜,很快就能彈奏熟練。李守才最喜歡的二胡獨奏曲是《送肥路上》,反映著上世紀七十年代農(nóng)村送肥路上人來人往、熱鬧歡快的場面。多年來,只要有空閑,李守才就要演奏這首曲子,非常嫻熟。
婦唱夫隨, 琴瑟和鳴過一生
李守才的妻子楊元秀,是郯城縣蔣莊村人,從小就在蔣莊柳琴劇團當小演員,一天能掙3工分,是成年女演員的一半。她記得,那時成年演員唱的柳琴戲有《風雪配》、《絲蘭記》、《狀元打更》、《秦香蓮》、《恩仇記》、《墻頭記》等曲目。后來趕上“破四舊”,看到柳琴戲戲服被撕成一片片,她傷心地哭了很久。
“文革”期間,幾乎村村都有戲班子,都要唱戲、演節(jié)目。這時,柳琴戲曲目主要是現(xiàn)代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柳琴新戲有《半截火柴》、《拾棉花》、《風雷渡》。楊元秀觀摩過柳琴戲名角張金蘭扮演鐵梅,由于領會好,她在蔣莊柳琴劇團脫穎而出,被公認為演唱柳琴戲的優(yōu)秀女主角。
在蔣莊柳琴劇團送文藝到后店子村時,飾演鐵梅、常寶、沙奶奶的楊元秀頻頻在舞臺上亮相。作為村里鳳毛麟角的文化人李守才,又有著拉二胡的特長,被選為村柳琴劇團的柳琴伴奏。一個是蔣莊柳琴劇團的演唱女主角,一個是后店子村的柳琴伴奏高手,兩人逐漸產(chǎn)生了情感,后經(jīng)撮合在1970年結(jié)成夫妻。
楊元秀過門后,臨沭后店子村的柳琴戲?qū)嵙Υ笤?經(jīng)常到各地演出。每到一處,都受到熱情歡迎,圍觀的人群黑壓壓一片,人氣指數(shù)相當旺盛。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電影電視的迅速普及,農(nóng)村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柳琴戲的觀眾越來越少,村里的柳琴劇團也慢慢解體了,劇團的成員們各奔東西,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李守才安下心來教書育人,楊元秀相夫教子做家務,日子就在平凡生活中一天天過去。
2000年,李守才退休了。他們倆也重新拾起柳琴戲,夫妻倆白天一起到縣文化廣場演唱,晚上隨著臨沭縣疊翠藝術團四處演出,把晚年生活打扮得亮麗多彩。臨沭縣疊翠藝術團的伏開京老師說:“他們夫妻倆可以說是臨沭縣柳琴戲的代表人物,二胡拉得嫻熟流暢,韻味無窮。柳琴戲唱得婉轉(zhuǎn)優(yōu)美,動人心弦。一聽就知道有功夫底子。”
記者 范磊賢
(責任編輯:江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