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觀念更加城市化
雖然是從農村來到城市,但在顏士浩和陳長虹身上,我們已經找不到農民工的影子,他們已經融入城市,成為城市的一員。根據(jù)日前團市委的《臨沂市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調查報告》(以下簡稱《調查報告》)顯示,我市新生代農民工大多來自周邊縣區(qū)和地市,占農民工總人數(shù)的92.5%。新生代農民工和第一代農民工有明顯的差異。
新生代農民工思想觀念較上一代農民工更加積極。調查顯示,到城市打工,更多的是為了“感受城市生活”(48.8%)、見世面(12.6%)、尋找發(fā)展機會(33.4%)。維權意識進一步增強,當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25.8%的人選擇律師事務所,相當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選擇新聞媒體、上網發(fā)帖求助等。在城市居住的主要理由是:城市文化生活豐富、社會保障好。大部分人具有正確的婚戀觀,對于找對象主要考慮的因素中,人品好、脾氣相投分別占45.8%、42.8%,與上一代農民工過多的考慮經濟條件發(fā)生了明顯改變。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新生代農民工更加關注自身的權益和生活。
同時,對自身身份的認識更為積極和客觀。新一代的農民工能夠認識到自己與城市居民之間存在的差異,較為客觀地評價自己的社會身份。他們認為,一個人的成功,更多地側重于“聰明能干”(52.8%)、“有技術”(53%)、“能吃苦”(34.2%)(該題為多選),認為自己與城市居民的差異主要存在于社會地位、生活習慣等精神文化層面,認識客觀積極,這樣的認識也使得他們能夠明確努力的方向,縮小與城市居民之間的差距。
業(yè)余生活仍比較單調
生活在城市,盡管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感染了城市的色彩,但目前,他們的文化生活依然單一,參與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也相對單調,“冬天窩在宿舍,夏天去廣場乘涼”,成為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對休閑時間的歸納。
新生代農民工體驗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打工單位組織安排,二是個人或小團體自娛自樂。在單位安排的文化生活項目方面,突出反映的問題是單位組織活動項目少,活動吸引力小,新生代農民工對單位組織的活動不感興趣。在個人自娛自樂方面,當有閑暇時間時,多數(shù)人選擇聽音樂、看電視(電影)、上網、逛街、打電話、發(fā)短信或者手機QQ聊天等,大多數(shù)新生代農民工感覺自己的生活比較單調,有時候不上班也不知道去做什么。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許多年輕人經常感到“壓力比較大”、“生活有些無聊”等。當問及“為什么喜歡上網”,回答多是“放松”、“寂寞”、“孤獨”、“無聊”、“發(fā)泄心情”等字眼。在選擇“工友心情苦悶時,你愿意幫他排解嗎?”這個問題時,勉強愿意和不愿意的分別占15.2%和14.8%。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表示不知道如何排解心理壓力,有心理咨詢方面的需求。負面情緒得不到科學、有效地緩解,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情緒的及時調整和宣泄,容易加劇負面情緒,造成心理疾病,導致類似富士康的悲劇。
我們該為他們做些什么?
“要是城市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地方讓我們游玩就更好了。”21日,農民工裴懷良表達了自己的愿望。農民工在建設城市作出了貢獻,我們該為他們做些什么,讓他們的文化精神生活不再只是“冬天窩在宿舍,夏天去廣場乘涼”?
首先,逐步完善面向涵蓋農民工群體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要將滿足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需求作為政府行為來行使,將農民工文化工作納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完善面向農民工群體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新生代農民工能夠享有免費或優(yōu)惠的公共文化服務。
其次,動員社會力量有效參與。將新生代農民工文化需求納入社區(qū)規(guī)劃之中,提高社區(qū)面向農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將轄區(qū)內的新生代農民工納入社區(qū)日常服務范圍,社區(qū)圖書室、文化站、棋牌室等公益性文化設施要免費向農民工開放,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對社區(qū)文化設施的使用權;組織新生代農民工參加社區(qū)文化活動,提高農民工社區(qū)文化活動參與率。
第三,鼓勵和引導用工企業(yè)重視和開展員工精神文化生活。企業(yè)要將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納入企業(yè)文化建設范疇,逐漸增加文化設施方面的投資,結合他們的實際生活需要,建設一些如棋牌室、乒乓球室、閱覽室、籃球場等活動場地,使他們在工作之余有事可做,有場所開展活動。用人單位要注重保證員工節(jié)假日的休息時間,保證青年農民工的休息空間,為提升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提供便利。要注意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疏導和行為矯正服務,加大對他們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投入,及時疏導和緩解員工的心理壓力。 (責任編輯: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