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歌賽新華網選拔賽組委會收到的眾多報名材料中,記者發(fā)現海生和朱咸甜的通訊地址一欄填的是同一個地方,采訪后得知,海生是朱咸甜的老師,他們都是自由歌手。不穩(wěn)定的生活沒讓他們放棄,在青歌賽新華網選拔賽找到了實現夢想的舞臺。
漂泊不定的自由歌手生涯
朱咸甜說,他在大學畢業(yè)后的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海生并拜他為師,轉眼已三年有余,師徒二人感情很好。朱咸甜更是追隨老師一起參加了本屆青歌賽。說起老師海生,朱咸甜很是感激,他一再強調老師的指點讓他在音樂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
雖然師徒二人同歲,但老師海生顯然要成熟得多,他的經歷也更為“滄桑”一些。海生從高中時就很喜歡唱歌,大學開始自學聲樂,畢業(yè)后繼續(xù)拜師學習。他坦言,雖然自己很想做一名歌手,但做音樂收入微薄且不穩(wěn)定。他為了生計嘗試過其他工作,但心里總放不下自己的音樂夢。2012年,他開了一個小錄音棚,幫人制作音樂、錄制歌曲。“這樣收入穩(wěn)定一些,也不會離音樂太遠。”他說。
大多數自由歌手的生活都不穩(wěn)定,通常需一邊演出一邊打工。朱咸甜說他做過門童,也做過婚慶表演和商演,但收入甚微,僅能維持生活。好在家庭給了朱咸甜極大的支持,讓他能夠繼續(xù)自己的音樂夢。
老師海生就沒這么幸運。在被問及音樂之路上最艱難的狀況是怎樣的時候,他說是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不支持。他從農村走出來,那里的很多人覺得做歌手是常人不能企及的夢。他的親友總會說“你怎么還在堅持這個啊,還是找份正經工作吧”、“你怎么會走出個名堂來?”這樣的情境使海生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生活很是落魄。
“新華網能讓我們走近夢想的舞臺”
青歌賽這個舞臺為何對青年歌手這么重要?海生說,他在農村的時候就很向往這樣一個舞臺,他覺得這個舞臺更正規(guī),所以他從不參加選秀比賽。對朱咸甜而言,青歌賽則既是一場比賽又是一次學習。他說,期待自己能夠通過參加這樣一個國家級比賽,聽取評委老師的點評,收獲更大的進步。
在采訪過程中,海生多次提到網絡的公平性。“這個平臺上,我的作品能被大家聽到,喜歡,或者不喜歡都一目了然。所以選擇了新華網這樣一個平臺來報名的他認為這個平臺更為正規(guī)也更為公平。之前的幾次參加青歌賽的不歡經歷讓他覺得自己有可能通過新華網這樣一個平臺能夠走到北京去,走到決賽去。
逐夢音樂 痛并快樂著
“做音樂要腳踏實地”,海生說,人生起起落落,但他從不放棄對音樂的執(zhí)著。在采訪過程中,海生不肯過多提及自己音樂路上的艱難。他說,故事每個人都有,但他不想去訴說那些困苦的日子,只想堅持把音樂做下去。
經過幾年的積淀,海生和朱咸甜都在網絡上發(fā)布了一些自己原創(chuàng)的作品。海生更坦然的告訴記者“雖然大家都在說要打擊盜版,但很多時候只能在盜版碟上看到自己的歌。”個中的辛酸滋味,也許常人不能理解,但他本人還是很欣喜的。他說,家鄉(xiāng)的一些親友是通過這些盜版碟聽到了他的歌,慢慢開始理解他所堅持的音樂夢。
海生的這種堅持也鼓勵著朱咸甜。“唱歌事業(yè)不能放棄,路再難也會走下去。”從第一次參加當地的小型歌唱比賽,朱咸甜就堅定信心。他說,自己原創(chuàng)的音樂作品火不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音樂作為一種媒介,讓更多的人聽到自己的聲音。
記者手記:
在采訪過程中最讓記者感動的是,他們盡管境況潦倒,但從未放棄過自己的音樂夢想。也許并不是為了出名,只是單純對音樂的熱愛支撐著他們走下去。
在報名的人中,還有不少像海生和朱咸甜這樣的草根音樂人,熱愛著音樂,執(zhí)著的追逐夢想。也許參加青歌賽本身并不能讓他們真的成名,但至少給他們一個公平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全面的展現自己。可能我們最后不會記住他們的名字,但正因為有這樣平凡逐夢人,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可以堅持的東西,還有很多可以為之努力的夢想。
希望他們倆能夠在這個舞臺上有機會走到最后,也希望更多像他們一樣懷揣音樂夢想的逐夢人能夠通過新華網這個平臺參加到本屆青歌賽中來!(記者姚斯彥 楊安琪)
(責任編輯: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