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王賢圣接受記者采訪

“第一書記”工作組召開座談會

已基本建設完成的大口井眼
大眾網臨沂1月16日訊(記者 莊紅 實習生 白曉偉 郇恒雪 通訊員 張明偉)根據市委組織部的統(tǒng)一部署,2012年3月份,臨沂市直機關事務管理局的王賢圣、焦述逵兩名同志被選派到費縣梁邱鎮(zhèn)下河村擔任“第一書記”。工作期間,他們不辭辛勞,克服重重困難,用實際行動帶民致富,贏得了任職村村民的擁護和贊譽。
在下河村開展工作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組織部門的關心、支持、幫助下,王賢圣和焦述逵兩位“第一書記”嚴格按照“第一書記”的工作要求,積極協調方方面面的關系,扎扎實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為老百姓真真實實的辦了一些好事實事。在各級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下,“第一書記”積極到市直和縣直有關部門爭取資金和項目,目前已經到位項目資金308萬余元。
解決灌溉 沿河造地惠民生
下河村東鄰許家崖水庫,西面是群山,中間是丘陵。受地理環(huán)境影響,村民是看著水庫卻用不上水,村里的蘋果和一些農作物的種植受用水的限制而無法形成種植規(guī)模。“為了解決村民灌溉問題,2012年8月初市直機關事務管理局田磊局長親自帶領我們到市水利局爭取項目和資金,11月20日又親自參加市直選派費縣大組現場觀摩會。”“第一書記”王賢圣告訴記者,“領導身先士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更為我們做好‘第一書記’工作增加了干勁和信心。”
在土地整理項目上,下河村已爭取資金170萬元,計劃整理土地1000畝,現已基本完成;計劃鋪設生產路5公里,現已整修路基3公里;計劃挖大口井6眼,現已基本完成;計劃修建提灌站3處,現正在施工中。
隨后,記者跟隨王書記和焦書記來到已經建設好的提灌站和蓄水池旁,焦書記告訴記者:“建設好的蓄水池直徑15米,深3米,能夠蓄水600多立方米;6個大的蓄水池每兩個一組,隔50米一個放水閥,從山頂往下方便村民灌溉,一口井可灌溉150畝地。”
提灌站和蓄水池的建設對下河村的百姓來說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好事,他們用水肩挑車拉灌溉的局面從此成為歷史,看著水庫用不上水的日子一去不復反了。蘋果和農作物的灌溉問題得到解決,村民的種植結構改變,經濟作物特別是蘋果的種植數量增加,直接讓村民的收入翻番。
在沿河造地的施工現場,推土機正在加緊施工,完工后的這片土地按每畝750元租賃給農戶全部種植黃煙,同時還可享受國土部門每畝350元的補貼,不僅增加農民個人收入,又可增加集體收入22余萬元。
“只要我們努力,一定能讓老百姓富裕起來”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相信只要我們一心一意地替老百姓辦好事、謀實事,用實際行動帶動老百姓走上致富之路,一定能夠把下河村建設成富裕美麗的文明村!”“第一書記”王賢圣告訴記者,下河村目前有果園800余畝,近期通過整治土地1000余畝,將會全部栽種優(yōu)質蘋果樹。2012年6月,費縣金翔蘋果專業(yè)種植合作社成立,社員達到300余戶。在對村民閆文善大爺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開始對加入蘋果合作社村民會有顧慮,但是經過“第一書記”的走訪和與村民的交流,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加入合作社之前,村民分散銷售,蘋果的價錢壓得相對低;加入合作社后,組織收購,統(tǒng)一價格,合作社還會定期派技術指導。“成立蘋果合作社后,蘋果的售價每斤提高了2—3毛,僅此一項,每年能為集體增收3萬余元,個人人均增收300余元,為下一步在該村建立優(yōu)質農產品基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一書記”王賢圣說。
生產路的鋪設,方便了村民果實的輸出。村民閆大爺對記者說:“以前蘋果成熟了,我們都是人工肩挑,現在路修好了我們可以用車拉,既省時又省力。”據焦書記介紹,目前已經建設完成的這條生產路是在原來泥土路的基礎上建成的,生產路直接通向果園,可以大大的方便蘋果成熟季節(jié)果農對蘋果的運輸。
“樹立群眾觀念,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
“第一書記”工作組入村工作期間,開展“訪民情、知民意、解民憂、惠民生”和重點做好“五個一”為主要內容的走訪慰問活動,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匯聚了民心。村級辦公及活動場所建成后,逐步完善了黨員活動室、遠程電教室、圖書室、會議室、社情民意訴求室、便民服務中心、計生服務中心、群眾文化健身廣場等配套設施。“真正做到在面對面中了解群眾,在共同努力中富裕群眾,在工作中提高我們服務群眾的工作能力,確保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工作收到實實在在的成效。”王書記說。
談到下一步工作打算,第一書記工作組說:“我們將會落實好各級黨委政府和組織部門的各項決策部署,繼續(xù)保質保量完成好目前正在實施的各項工程;下一步我們計劃籌措100萬元為該村小學建設一座教學樓,同時積極爭取水土保持項目資金,力爭兩年內把任職村建設成富裕美麗的生態(tài)文明村”。
(責任編輯:白曉偉)